不需要再预估了,我国2023年第一季度取得的经济成果已经由国家统计局揭晓了——增长4.5%,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名义GDP提升至284997亿元人民币,基本符合市场预期。
先梳理我国一季度的各项具体成果
(资料图)
2023年第一季度,我国第一产业取得的增加值为11575亿元,增长3.7%;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7947亿元,增长3.3%;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65475亿元,增长5.4%。
我国全社会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今年一季度为114922亿元,增长5.8%;固定资产投资(不含农户)为107282亿元,增长5.1%;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870元,名义增长5.1%,实际增长3.8%。
一季度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.0%,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3.3%,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.3%,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.4%,商品出口金额上涨8.4%,进口商品金额上涨0.2%……
纳入通胀,一季度GDP名义增幅为5%
4.5%的增幅,这是剔除我国境内各种商品、服务价格上涨因素之后的“实际增长率”。在关注实际提升成果的同时,还有一部分网友更加关心我国经济的名义增长率,因为之前公布的是通缩。
计算方式很简单!用今年第一季度的284997亿元GDP,与上年同期的271509.2亿元相比,新增13487.8亿元,增幅为5%。我国GDP的实际增长率,与名义增长率差额在0.5个百分点左右。
经常关注我国宏观经济各项指标的网友可能已注意到了,今年1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涨幅为2.1%,2月份上涨1%,3月份只有0.7%,平均上涨水平应该在1.3%附近。
1月份,我国PPI(生产价格指数)下降0.8%,2月下降1.4%,3月份的降幅更是扩大至2.5%。一季度的PPI平均下跌程度在1.6%左右,与CPI涨幅相抵后,不仅没有通胀,反而出现了通缩。
按常理,经济名义增长率应该比实际增长率更低。那我国一季度GDP名义增长率,为何反而比实际增长率高LE 0.5个百分点呢?哪个数据,出现了问题?
数据,没有出现问题。出现问题的是:GDP中的通胀并非是CPI和PPI混合体。虽然在表面上,他们都可以被称为是通胀或通缩,但实质上却拥有完全不同的内涵。
CIP和PPI都是用当月、当季、当年的物价,与上年同期相比,得到的变动数据。但GDP中的实际增长率,却是用“基准年物价来衡量”的,跨越的时间段不一样。
目前,我国GDP核算系统中的实际物价采用的是2020年,美国采用的是2012年,还有一部分国家使用的是2015年——称之为Real GDP,用这个来计算经济实际增长率。
用今年第一季度的物价核算的GDP,称之为名义GDP,又叫现价GDP。这就意味着:我国GDP中的实际增长率,和名义增长率之差是“两年来的累积差”。和CPI、PPI的年度差,不一样哦。
另外一个不同是他们的计算方式有差异。以CPI为例,食品和烟酒占据的权重接近30%,但他们在我国经济实际结构中占据的比例可能连10%都达不到。
而且我国在设计CPI指标时,特别关注猪肉价格,特别重视猪肉消费对居民支出费的影响——分配的权重超过了2%。但猪肉,在我国经济实际结构中占据的比例绝对不会超过0.1%。
换言之,用CPI(PPI也类似是这样)这个指标不能全面、真实地体现我国境内全部商品、服务的价格变动。更不能真实体现我国GDP实际增幅和名义变动之间的关系,仅具有参考意义罢了。
按美元计算,我国一季度GDP变低了
2023年第一季度,我国人民币与美元平均汇率四舍五入后可写成“6.8476比1”,贬值7.26%,不仅大幅抵消了我国经济上涨带来的影响,还使得按美元计算的GDP下降至4.162万亿。
短期内,人民币汇率回升的动能还不充足,但趋势性上涨,仍是主流看法。特别是中美两国经济基本面出现错位,“彼消此涨,我强他弱”,人民币在下半年可能会开启一轮新的上升周期。
展望2023年全年,人民币汇率在我国经济规模继续创新高背后呈现出来的“助力概率,要比一季度的拖后腿因素大很多”。这个自信,南生认为必须要有。网友们,您认同吗?本文由南生撰写,无授权请勿转载、抄袭!
广告
X 关闭
广告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