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说97份裁判文书 普通人如何一步步落入高利贷陷阱
来源: 澎湃新闻客户端      时间:2023-04-19 20:06:57

借款25万元,一年后,却需偿还88万元。

“高利贷”,一个在热搜新闻中总能看到的词语。

究竟“高”,有多高?坑,有多坑?记者分析了97个高利贷案件的裁判文书,尝试通过数据发现普通人是如何被一步步卷入高利贷陷阱。


【资料图】

利率陷阱:日利率看似数额小,实则利息大

利率,是庭审过程中判断借贷是否属于高利贷属性的重要因素。

2020年8月,为了进一步引导、规范民间借贷行为,民间借贷新规发布,提出以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(LPR)的4倍为标准来确定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,取代了原来以24%和36%为基准的“两线三区”的规定。

根据中国银行数据,2020年8月至2023年3月,1年期LPR在3.65%至3.85%间浮动。也就是说,自借贷新规发布以来,高利贷认定标准为年利率15%左右。

采用不同的利率计算方式,可能暗含玄机。

在97个被法院判定为高利贷性质的案件中,借贷双方常以月利率进行商定,数值普遍集中在3%左右,折合年利率36%。

而更高的利息出现在约定日利率或十天利率的合同中。这些仅标注“日息”或者“十日利息”的借条很容易造成利率低的假象。97个案件中,利息最高的四个案例,普遍以日利率或十日利率计算。

例如,在某案件中,邱某向好友吕某借款60万元,双方约定日息为0.15%,一年后,邱某发现需要偿还的利息高达32万元,已超过借款的一半。

高利贷利率如此之高,为何会选择借贷呢?记者梳理发现,这些案件普遍提及的借贷原因主要有三:生意经营周转需要、急需生活资金(如房屋装修)、赌博。

与一般认为的高利贷由职业放贷人或机构放贷不同,在我们统计的案例中,许多借贷发生在亲朋好友之间,双方出于信任或常有资金往来约定了小额高利率的贷款。亲友之间由于法律意识不足,容易产生高利率的借贷合同。而一旦借贷方无法按期还款,日积月累就会产生高额利息,昔日的亲友也不得不对簿公堂。

中央财经大学预防金融犯罪研究所高级研究员、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告诉记者,一些个人或企业由于达不到借贷资格,很难向银行贷款,因此会选择利率较高的民间借贷以解燃眉之急。

合同陷阱:玩法复杂,一不小心就债台高筑

除了通过包装利率计算方式,伪装低利息假象,一些职业借贷人和机构为谋求更多利润,也会通过设计复杂的合同,来掩盖高利率的事实。这些借贷合同看似无害,但借贷方稍不留神就会陷入巨额债务。

什么样的借款合同容易踩中高利贷的陷阱?记者基于这些真实的高利贷案件,梳理出了高利贷合同的四大套路。

除了设计“服务费”变相增加利息、故意阻挠还款,广东法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斯亮指出,职业放贷人或机构还常通过签订“阴阳合同”的方式进行放贷。放贷人向借款人出具两份合同,一份约定正常利率,另一份则约定高额利率,但这两份合同均由放贷人持有,借款人手中没有任何文件。这样一来,一旦借贷方被告上法庭,举证实际本金和利率将变得十分困难。

此外,“培训贷”也是目前常见的高利贷形式之一。刘斯亮介绍,一些职业放贷人或机构会假扮职业教育培训学校,承诺学习结束后可获得就业机会或专业证书,并以贷款的形式收取学费。然而,这些培训只提供恶劣的场地和低水平的师资,导致借款人一段时间后就会放弃培训。之后,职业放贷人声称退学是借款人自身违约,仍需按照合同偿还本金和利息。

这一类职业放贷人和机构,不仅签订的合同具有隐秘性,也会不断变化手段以掩盖高利息的非法性。他们会不断变化出借人身份,并要求借款人将利息转入与放贷人没有实际关联的不同账户,这也使得借贷方难以提供有效证据向法院证明借款属于高利贷。

落入高利贷,该如何维护权益

那么,如果发现自己落入了高利贷陷阱,应当如何维护自身权益?

许浩表示,高利贷并不必然导致借款合同的无效,亲友之间或者日常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为了资金周转需要,相互借款约定了一定的利息,法律是允许的,但是这个利率不能够超过四倍的LPR,超过的部分应当被认定无效,借款人不需要偿还超出部分的利息。

许浩还补充,如果发现利率超过规定上限,借贷方可以收集好证据后,尝试进入维权程序。需要注意的是,除非法院判定借贷合同无效,否则对于合理的利息,即利率不超过合同成立时四倍LPR所产生的利息,借款人也仍有还款义务。

除此以外,许浩提醒,如果需要借贷,应尽可能选择合法的机构,不要轻信网络借贷平台,在整个交易过程中要尽可能留下痕迹,并留下证据,不要选择现金交易方式。在签订欠款协议时,不要签订空白文件或授权文书等。一旦出现利息过高、无法按时还款等情况,就应尽快采取维权措施。(实习生 樊晨 记者 赵佐燕 卫瑶)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