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相关资料图)
今年以来,不少地区宣布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等社会保障项目水平,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点赞。民生保障水平的持续提升,背后是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持。在财政收支紧平衡之下,只有把民生资金花在关键处、花出最大效益,才能有效补齐民生短板,实实在在惠民生、暖民心。
“民生无小事,枝叶总关情”。按照预算安排,今年全国财政支出70%以上用于民生,在就业、社会保障、医疗卫生、教育等方面进行了“真金白银”的投入。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只是一系列民生保障措施之一,除此之外,今年还将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等。这些措施,关系着百姓民生,寄托着广大群众的殷切期待。
在财政收支矛盾仍较为突出的情况下,民生支出仍保持较大力度,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。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再扩大,推动财力下沉,给基层改善民生提供更多资金保障。同时,各级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,严控一般性支出,盘活存量资金和闲置资产,把腾出的资金千方百计用于保障民生,以“紧日子”换百姓的“好日子”。
民生资金关系重大、来之不易,如何花出实效至关重要。一方面,资金不能“撒胡椒面”,而是要重点用在群众关切的就业、医疗、教育等领域上,强化绩效管理,杜绝“面子工程”,切实惠民生、纾民困、解民忧,做到花钱要问效、无效要问责。
另一方面,要严防伸向民生资金领域的“黑手”,确保民生资金规范、高效运行,对虚报冒领、截留挪用、骗取套取等违法违规问题严肃查处。“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”,要推进民生资金信息公开,特别是重点公开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资金支出情况,细化公开内容,包括民生政策、资金来源、分配方案、分配标准以及分配结果等,让广大群众知晓,主动接受社会监督,确保资金使用“最后一公里”规范安全。
民生资金要发挥实效、更好惠及百姓,还要注重提高效率。近年来,我国创新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,通过重构流程、压缩时间、高效管控,畅通资金分配使用管理链条,有力保障政策加速落地生效、资金规范安全高效使用。今年,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超10万亿元,要进一步用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,推动资金更快到达基层、政策更早发挥红利。
用好民生资金、做好民生保障工作,除了“力”和“效”,还要注意“度”。保障和改善民生不能脱离发展水平的实际,不能好高骛远、寅吃卯粮,而是要坚持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,使民生支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、与财力状况相匹配。只有这样,才能确保财政的可持续性,形成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,实现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。
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,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。当前,我国经济平稳恢复发展,改善民生保障有了更坚实基础。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管好用好民生“钱袋子”,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,不断提高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 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曾金华)
广告
X 关闭
广告
X 关闭